食品伙伴網訊 12月7日,據日媒報道,日本佐賀縣和當地水產局提議將利用特別方法養(yǎng)殖而無毒化的河豚肝臟,毒性檢測結果毒性成分含量為限量值以下的作為食品提供,該河豚肝臟解禁提案未通過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的認可。
河豚肝臟一直認知為具有猛毒不可食用,但另一方面又稱為“禁斷的美味”。日本佐賀縣商家想吸引游客,佐賀縣又想河豚肝作為一項觀光資源,因此佐賀縣和當地水產局共同向厚生勞動生提議進行風險評估。
提案中稱,河豚毒素來源于海中細菌,通過海星、海螺等食物鏈積累于河豚體內,因此企業(yè)在陸地上設置的專門設施中利用消毒過的海水和無毒化的飼料喂養(yǎng),并屠殺之后每只都進行肝臟特定部位的檢測,河豚毒素含量低于分析儀器的檢出限以下的,在特定飲食店中作為食品提供。
對此食品安全委員會霉菌和自然毒素專家委員會稱,目前河豚體內毒素積累機制不是十分明確,不能肯定食物之外有無其他毒素積累機制。關于河豚肝臟檢測,食品安全委員會稱根據目前提供的材料無法判定能否保證全體河豚肝臟的安全性。
![](http://unionsn.com/file/image/newsad202104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