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農化網中文網報道: 在巴西國會農業(yè)和土地改革委員會最近舉行的一次聽證會上,來自Embrapa的研究人員估計,通過將小麥種植擴大到中部和東北部的大草原地區(qū),巴西可以在10年內實現(xiàn)小麥生產的自給自足。小麥是巴西唯一不能自給自足的主要農作物。
巴西生產的小麥約占國內消費的一半,余下的大部分從鄰國阿根廷和烏拉圭進口。事實上,小麥是巴西僅次于石油及石油產品的第二大進口產品。
目前,巴西大約90%的小麥產自巴西南部地區(qū),但Embrapa將改變這種狀況。大草原地帶超過2億公頃(超過5億英畝)的土地不必砍伐森林即可轉為作物生產。這些潛在地區(qū)主要被歸入退化的草場。這些地區(qū)可能在幾代人之前就被改造成了牧場,通常比較貧瘠,生產力較低。
這些地區(qū)的肥力一旦得到增強,就能提高生產力,從而實現(xiàn)在已經清理的土地上生產更多糧食的總體目標,并減少為增加產量而清理更多土地的壓力。
近年來,Embrapa已開發(fā)出適合巴西中部各州(如戈亞斯州)灌溉種植的小麥品種,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些地區(qū)的小麥產量比南部高,而且因為這些地區(qū)的小麥收割時間是在天氣干燥的7月和8月,質量普遍較好。巴西南部種植小麥的一個潛在問題是其收割時間一般在夏季降雨開始后的10月和11月。收割期間的大雨往往會導致小麥的質量下降。
Embrapa不斷研究并開發(fā)適合巴西中部大草原地區(qū)和靠近赤道的更北的熱帶地區(qū)的小麥品種。例如,最近在亞馬遜河以北的羅賴馬州的試驗田的小麥產量就很高,且麥粒質量極佳。
目前,巴西大約90%的小麥產自南部地區(qū),但該地區(qū)只消費了巴西大約19%的小麥。這意味著小麥或小麥產品必須通過卡車長途運輸,有時甚至長達幾千公里,才能運抵消費地,成本高昂。巴西東南部地區(qū)消費42%的巴西自產小麥,中西部地區(qū)消費5.5%,東北部地區(qū)消費22%,北部地區(qū)消費10%。
在小麥消費地種植小麥,不僅對生產者有利,而且因為價格會下降,消費者也會受益。
![](http://unionsn.com/file/image/newsad202104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