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網訊 7月25日,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發(fā)布公告,公布了擬提名2023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候選項目(人選),食品領域有2個項目。
食品領域擬提名2023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候選項目(人選)
原文鏈接:https://kjt.shaanxi.gov.cn/kjzx/tzgg/311201.html
2023年陜西省科技廳擬提名科學技術獎項目(人選).docx
食品領域擬提名2023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候選項目(人選)
項目二十五
一、項目名稱:油菜高含油量種質資源與育種技術創(chuàng)新及應用
二、提名等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提名者及提名意見:陜西省科學技術廳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和華中科技大學完成的“油菜高含油量種質資源與育種技術創(chuàng)新及應用”項目,研究揭示了甘藍型油菜含油量形成的分子機理和油分積累的遺傳機制,通過多基因聚合育種、黃籽育種、生態(tài)育種、小孢子培養(yǎng)等,經15年的連續(xù)選育,將油菜種質資源的含油量由40%左右選育到60%左右“居國際領先水平”。率先發(fā)現了苯磺隆可誘導油菜雄性不育,以其為主要有效成分研制出化學雜交劑SX-1,掲示了其作用機制,公開了作用靶標;在CMS、GMS、CIMS雜交制種中成功應用SX-1,有效解決了CMS微粉控制及GMS母本中可育株的去除難題,提高了雜交制種純度及效益。雄性不育誘導技術廣泛應用在我國油菜化學雜交育種和雜交制種上,促進了油菜雜種優(yōu)勢利用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出的“油菜高油種質+化學誘導”雄性不育雜優(yōu)利用模式,引領和促進了我國油菜高油高產育種和推廣。“居國際領先水平”。研發(fā)的五種雜交制種機械及其集成技術,突破了從種到收制種機械作業(yè)的技術難點,實現了雜交油菜制種的全程機械化,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和成本,“達國內領先水平”。項目成果在全國冬、春油菜區(qū)推廣應用1600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9.9億元。
該成果創(chuàng)新性突出、實用性強、應用范圍廣、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油菜的產業(yè)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為我國食用油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四、項目簡介:
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年種植面積1.1億畝左右,菜籽油占我國自產食用植物油的50%。但我國目前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僅30%左右,對外依存度極高,極大地威脅著我國的糧油安全。而利用雜種優(yōu)勢是提高油菜產量、品質、含油量最為有效的方法。
由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和華中科技大學完成的“油菜高含油量種質資源與育種技術創(chuàng)新及應用”項目,主要包括:甘藍型油菜特高含油量種質資源的創(chuàng)制、育種技術及機理研究;綠色高效油菜化學雜交劑SX-1的發(fā)明及其推廣應用;配套雜交制種機械裝備及集成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等3項內容。
本項目研究揭示了甘藍型油菜高含油量形成的分子機理和油分積累的遺傳機制,通過多基因聚合育種、黃籽育種、生態(tài)育種、小孢子培養(yǎng)等,經15年的連續(xù)選育,將雜交種的含油量由40%左右選育到50%以上,種質資源的含油量 由40%左右選育到60%以上“居國際領先水平”。率先發(fā)現苯磺隆具有誘導油菜雄性不育的較高活性,以其為主要有效成分研制發(fā)明的微量、高效、低毒的油菜化學雜交劑SX-1及使用技術(一種化學雜交劑組合物的使用方法,發(fā)明專利號ZL 03 1 05389.0),揭示了其作用機理,公開了作用靶標(ALS),用其誘導的不育株率達95%-100%。廣泛應用于CMS、GMS、CIMS,特別是對兩個優(yōu)良親本,可直接用其之一誘導雄性不育配制雜交種(CIMS),比CMS、GMS具有諸多優(yōu)點。同時建立的“高油種質+化學誘導雄性不育”的高油品種選育技術模式,實現了油菜雜優(yōu)利用快速、安全、高效的技術要求“居國際領先水平”。發(fā)明的油菜種子網室繁殖機械授粉裝置、精量播種機、高效噴藥機、油菜摘尖機、父本割除粉碎機等配套機械裝備,集成了配套技術,解決了油菜機械雜交制種中的核心技術難題,實現了油菜雜交制種的全程機械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提高了雜交油菜制種的質量和效率,促使雜交油菜制種向著高產、高效、低成本的方向發(fā)展。保障了種子供應,促進了高油品種的大面積推廣。
通過項目實施,僅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從2019-2023年,就用兩系(CIMS)化學誘導技術選育出國(?。彙⒌怯浀膬?yōu)質高油高產雜交油菜品種(含油量達46%以上)9個,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地方標準1項,植物新品種權2項,發(fā)表SCI論文10 篇,主要學報級論文22篇。推廣種植1600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29.9億元。
該項目的實施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優(yōu)質高油高產雜交油菜的育種技術水平,加速了它的選育和推廣,推動并促進了油菜科技進步。其技術路線正確,創(chuàng)新點突出,實用性強,社會及經濟效益顯著,應用前景廣闊。
五、客觀評價:
?。?)陜西省科技廳2009年4月主持對陜西省雜交油菜中心完成的“甘藍型油菜特高含油量育種技術研究與資源創(chuàng)新”成果進行了鑒定,認為該項目通過多基因聚合育種、黃籽育種、生態(tài)育種、小孢子培養(yǎng)等,經15年的連續(xù)選育,將油菜種質資源的含油量由40%左右選育到60%左右“居國際領先水平”(附鑒定意見)。同時對高含油量的機理進行了研究(附SCI論文8篇)。
?。?)2023年7月由陜西省科技廳農村科技發(fā)展中心主持評價的“油菜化學雜交劑的研究及應用”成果,評價結果認為該項目率先發(fā)現了苯磺隆高活性可誘導油菜雄性不育,研制出化學雜交劑SX-1,揭示了作用機理,公開了作用靶標;在CMS、GMS、CIMS 雜交制種中成功應用SX-1,有效解決了CMS 微粉控制及GMS 母本中可育株去除難題,提高了雜交制種純度及效益;創(chuàng)新提出“油菜高油種質+化學誘導雄性不育”雜優(yōu)利用模式,引領和促進了我國油菜高油高產育種和雜優(yōu)利用技術的發(fā)展。提升了我國油菜育種和產業(yè)發(fā)展的技術水平。該成果創(chuàng)新性突出“居國際領先水平”(附成果評價結論)。
(3)2023年7月由陜西省科技廳農村科技發(fā)展中心主持,組織有關專家對“油菜雜交制種全程機械化技術研發(fā)及應用”成果,進行了評價,評價認為:該項目攻克了油菜制種中化學雜交劑噴施、輔助授粉、親本摘頂、父本割除粉碎等環(huán)節(jié)的機械化技術難題,研發(fā)了油菜種子網室繁殖機械授粉裝置、油菜化學雜交劑機械化高效噴藥的配套精量播種機、化學雜交劑機械化高效噴藥機、油菜親本打尖機、油菜父本割除粉碎機等5種裝備,獲國家專利,補齊了油菜雜交制種全程機械化的短板。實現了品種、農機、農藝相融合的油菜雜交制種全程機械化。大大提高了油菜制種質量和效率,保障了生產用種,加速了高含油量品種的推廣,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附成果評價結論)。
六、應用情況
近三年來,項目完成人成功選育出秦優(yōu)797、秦雜油11、秦優(yōu)1806等多個高油雜交種,在雜交制種中成功應用SX-1控制CMS微粉及GMS母本可育株的不育誘導,推廣面積228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4.08億元;促進了高油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以及雜種質量的提高,大大地增加了企業(yè)和農戶的收益。
項目組提出的“油菜高油種質+化學誘導”雄性不育雜優(yōu)利用技術,用雜交劑SX-1對CMS和GMS的不育誘導技術在國內18個?。▍^(qū))6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種子生產單位合作研究、利用,獲得了多項成果,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促進了我國油菜產業(yè)的發(fā)展。
七、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guī)范等目錄(限10條)
序號
|
知識產權類別
|
知識產權
具體名稱
|
國家
(地區(qū))
|
授權號
|
授權
日期
|
證書編號
|
權利人
|
發(fā)明人
|
1
|
發(fā)明專利
|
油菜特高油種質及其高油雜交種的選育方法
|
中國
|
ZL 2009 1 0023305.3
|
2009.7.13
|
1033019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李殿榮,田建華,陳文杰,張文學,李永紅,王灝
|
2
|
發(fā)明專利
|
一種化學雜交劑組合物的使用方法
|
中國
|
ZL03105389.0
|
2006.4.19
|
261429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李永紅,李殿榮,李建廠,田建華,何振才,穆建新
|
3
|
植物新品種權
|
秦優(yōu)33
|
中國
|
CNA20090412.9
|
2014年1月1日
|
20144111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李殿榮,田建華,李永紅,陳文杰,張文學
|
4
|
論文
|
Genetic dissection of seed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and identificationof networks associated with oil
content in Brassica napus
|
中國
|
DOI: 10.1038/srep46295
|
2017年4月10日
|
Scientific Reports
|
華中科技大學,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Hongbo Chao1,3,*, Hao Wang2,*, Xiaodong Wang1,4, Liangxing Guo1, Jianwei Gu1,Weiguo Zhao1,2, Baojun Li2, Dengyan Chen1, Nadia Raboanatahiry1 & Maoteng Li1,3
|
5
|
論文
|
Identific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OilBodyMorphologyandOilContentbyMicrostructureComparisonCombiningwithQTLAnalysisinBrassicanapus
|
中國
|
DOI:10.3389/fpls.2016.01989
|
2017年1月6日
|
Frontiersin Plant Science
|
華中科技大學,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Jianwei Gu1, 2†, HongboChao1 †, HaoWang3, YonghongLi 3, DianrongLi 3, JunXiang 2,
Jianping Gan2, GuangyuanLu4, XuekunZhang4, YanLong5 and MaotengLi 1, 2*
|
6
|
論文
|
Improved application of tribenuron-methyl as a 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 with forchlorfenuron for rapeseed hybrid
breeding
|
中國
|
DOI 10.1007/s10681-017-2045-7
|
2017年10月23日
|
Euphytica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Yong-Hong Li .Dian-Rong Li . Wu-Sheng Liang .Jian-Hua Tian .
Jian-Chang Li. HaoWang . Mao-Teng Li . Xu-Peng Guo . Wen-Jie Chen .Zhen-Lan Zhang . Fei Mao .Wei-Guo Zhao
|
7
|
發(fā)明專利
|
化學雜交機械化高效噴藥機
|
中國
|
ZL 2014 2 0138036.1
|
2014.8.6
|
1615236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任軍榮,李殿榮,田建華,李永紅,楊建利,曹永紅
|
8
|
實用新型專利
|
一種制種油菜父本割除粉碎機
|
中國
|
ZL 2020 2 1940813.6
|
2021.6.18
|
13471078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任軍榮,李殿榮,穆建新,曹永紅,張智,王周禮,王京宏,楊建利
|
9
|
發(fā)明專利
|
一種高含油量抗病油菜種質的選育方法
|
中國
|
ZL 2016 1 1191885.3
|
2018.10.25
|
218240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李永紅,李建廠,郭徐鵬,王灝,李殿榮,董育紅,張振蘭,陳文杰,韋世豪,趙小平
|
10
|
發(fā)明專利
|
一種應用化學誘導雄性不育進行油菜雜種改良的方法
|
中國
|
ZL 2012 1 0458549.6
|
2012.11.12
|
1647008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李殿榮,任軍榮,張智,曹永紅,楊建利,李永紅,田建華
|
八、主要完成人情況
姓 名
|
李殿榮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排名
|
1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主持項目課題,提出育種目標,制定技術方案,組織項目實施。主持高含油量育種,并申請了“油菜特高油種質及其高油雜交種的選育方法”(第一名)和“一種化學組合物SX-1的使用方法”發(fā)明專利(第二名),同時獲得了多項與項目有關的專利,發(fā)表了多篇相關的論文。
|
|||||
姓 名
|
穆建新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排名
|
2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會同主持人研究制定方案,組織實施國家星火計劃重大項目“高油高產優(yōu)質雜交油菜新品種產業(yè)化開發(fā)”,開展秦優(yōu) 33、秦雜油19 等雜交種生產與試驗示范推廣;參與化學雜交劑 SX-1 及機械化制種機具研發(fā)及技術推廣應用,獲授權專利4項。
|
|||||
姓 名
|
任軍榮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排名
|
3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主要負責高油及其他相關油菜品種制種和栽培技術研究、種子生產和試驗示范推廣;主持研發(fā)的油菜雜交制種關鍵環(huán)節(jié)機械并獲得了“化學雜交機械化高效噴藥機”“油菜化學雜交劑機械化高效噴藥的配套精量播種機”“一種制種油菜父本割除粉碎機”等4項專利,實現了油菜雜交制種全程機械化;以主要完成人獲專利2項;促進了高油化學誘導雜交油菜品種的推廣;發(fā)表論文3篇;參加選育高油化學雜交種 2 個。
|
|||||
姓 名
|
李永紅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排名
|
4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研發(fā)出綠色、高效、低成本化學雜交劑SX-1及其使用技術;建立了“高油種質+化學誘導雄性不育”的高油品種選育技術和多基因高效聚合育種的方法;優(yōu)化了化學雜交劑 SX-1的育種、制種、CMS 微粉調控技術并示范推廣。發(fā)現并公開了該類雜交劑的作用靶標,揭示了該類雜交劑的作用機理;獲相關授權發(fā)明專利6項,植物新品種權1項,陜西省地方標準1項;發(fā)表論文16篇(SCI收錄3篇);參加選育高油化學雜交種 11 個。
|
|||||
姓 名
|
王灝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排名
|
5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創(chuàng)建了規(guī)模化創(chuàng)制油菜高油DH種質技術體系,獲得一批用于育種的高油種質。完成了高油油菜遺傳多樣性研究和分子指紋圖譜構建,理清了高油資源遺傳關系、多樣性狀況和利用方向。系統(tǒng)完成了細胞亞微、基因組、蛋白質組等不同水平的高油機理解析,揭示了不同含油量與細胞間隙、油滴大小、空間布局的關系;獲得了67個含油量和38個蛋白質一致性QTL,揭示了油-蛋白競爭性的遺傳基礎,鑒定獲得448個酰脂相關候選基因和11個蛋白相關基因;篩選出含油量形成的關鍵候選基因,并對相關基因功能進行了驗證。是主要科技創(chuàng)新第一項高油機理的發(fā)現者,是8篇代表性論文作者和高油種質創(chuàng)新技術發(fā)明人之一。
|
|||||
姓 名
|
陳文杰
|
技術職稱
|
副研究員
|
排名
|
6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在國內首先采用無損檢測方法——近紅外快速無損檢測技術及低頻核磁共振技術開展油菜籽品質檢測研究,建立了穩(wěn)定、準確的含油量檢測技術,對單位的種質資源及雜交后代進行含油量和品質檢測,分類,鑒定篩選出一批高油種質,為油菜高含油量育種提供技術保障。獲授權發(fā)明專利2項,植物新品種權1項。
|
|||||
姓 名
|
張文學
|
技術職稱
|
副研究員
|
排名
|
7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協(xié)助主持人從事高油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利用和品種選育;參與獲得“油菜特高油種質及其高油雜交種的選育方法”發(fā)明專利,“秦優(yōu)33”植物新品種權、“秦榮1號”陜西省地方標準,以及相關品種選育。
|
|||||
姓 名
|
栗茂騰
|
技術職稱
|
教授
|
排名
|
8
|
工作單位
|
華中科技大學
|
||||
完成單位
|
華中科技大學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揭示了高含油量油菜形成的解剖學機理和分子生物學機理;定位了對含油量有重要貢獻的QTL位點;通過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學等手段找到了控制含油量的候選基因并進行了功能驗證;發(fā)表相關研究SCI論文2篇。
|
|||||
姓 名
|
李建廠
|
技術職稱
|
副研究員
|
排名
|
9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作為主要完成人,研究獲得授權發(fā)明專利“一種化學雜交劑組合物的使用方法”“一種高含油量抗病油菜種質的選育方法”和“油菜化學雜交劑精準施藥方法”3項,實用新型專利“油菜化學雜交機械化精量播種機”1項;主要開展SX-1雜交育種、制種、 CMS微粉調控及機械化施藥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發(fā)表論文8篇;參加選育化學雜交種2個。
|
|||||
姓 名
|
王京宏
|
技術職稱
|
高級農藝師
|
排名
|
10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主要從事相關油菜品種種子生產和試驗示范推廣;參與獲得 “油菜化學雜交劑機械化高效噴藥的配套精量播種機”“一種制種油菜父本割除粉碎機”等相關專利3項。
|
|||||
姓 名
|
韋世豪
|
技術職稱
|
助理研究員
|
排名
|
11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主要從事相關油菜品種種子生產和試驗示范推廣;參與獲得 “一種高含油量抗病油菜種質的選育方法”等相關專利2項;發(fā)表相關論文1篇。促進了高油化學誘導雜交油菜品種的推廣。
|
|||||
姓 名
|
曹永紅
|
技術職稱
|
副研究員
|
排名
|
12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技術轉移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主要從事相關油菜品種種子生產和試驗示范推廣;參與獲得 “化學雜交機械化高效噴藥機”“一種制種油菜父本割除粉碎機”等相關專利3項。
|
|||||
姓 名
|
王周禮
|
技術職稱
|
高級農藝師
|
排名
|
13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主要從事相關油菜品種種子生產和試驗示范推廣;參與獲得 “油菜化學雜交劑機械化高效噴藥的配套精量播種機”“一種制種油菜父本割除粉碎機”等相關專利3項;促進了高油化學誘導雜交油菜品種的推廣。
|
|||||
姓 名
|
何振才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排名
|
14
|
工作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主要從事油菜化學雜交劑的研發(fā);參與獲得授權發(fā)明專利“一種化學雜交劑組合物的使用方法”1項.
|
|||||
姓 名
|
郭徐鵬
|
技術職稱
|
助理研究員
|
排名
|
15
|
工作單位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
|
||||
完成單位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主要從事油菜化學雜交劑研發(fā);參與獲得 “一種高含油量抗病油菜種質的選育方法”等相關專利2項.
|
九、主要完成單位情況及創(chuàng)新推廣貢獻
單位名稱
|
排名
|
主要貢獻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1
|
負責項目的總體計劃實施,在本研究的立項、實施、總結、鑒定及評價等整個過程中,中心均給予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主要完成了:甘藍型油菜特高含油量資源的創(chuàng)制、育種技術及機理研究;綠色高效油菜雜交劑SX-1的發(fā)明及其推廣應用;配套雜交制種機械裝備及集成技術的研發(fā)及應用等工作。
|
華中科技大學
|
2
|
協(xié)助完成了甘藍型油菜高含油量形成的分子機理和油分積累遺傳機制研究;油菜化學雜交劑SX-1作用機理研究。
|
十、完成人合作關系情況
完成人合作關系情況表
序號
|
合作方式
|
合作者/項目排名
|
合作時間
|
合作成果
|
證明材料
|
1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
|
李殿榮、穆建新/第1、第2
|
2006.1
|
2021.6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2、8
|
2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
|
李殿榮、任軍榮/第1、第3
|
2012.11
|
2021.6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7、8、10
|
3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論文合著
|
李殿榮、李永紅/第1、第4
|
2006.4
|
2021.6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1、2、3、5、6、7、9
|
4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論文合著
|
李殿榮、王灝/第1、第5
|
2009.7
|
2018.10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1、4、5、6、9
|
5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論文合著
|
李殿榮、陳文杰/第1、第6
|
2009.7
|
2018.10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1、3、6、9
|
6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
|
李殿榮、張文學/第1、第7
|
2009.7
|
2014.1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1、3
|
7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論文合著
|
李殿榮、栗茂騰/第1、第8
|
2017.1
|
2017.10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4、5、6
|
8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論文合著
|
李殿榮、李建廠/第1、第9
|
2006.4
|
2018.10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2、6、9
|
9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
|
李殿榮、王京宏/第1、第10
|
2021.6
|
2021.6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8
|
10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
|
李殿榮、韋世豪/第1、第11
|
2018.10
|
2018.10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9
|
11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
|
李殿榮、曹永紅/第1、第12
|
2012.11
|
2021.6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7、8、10
|
12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
|
李殿榮、王周禮/第1、第13
|
2021.6
|
2021.6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8
|
13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
|
李殿榮、何振才/第1、第14
|
2006.4
|
2006.4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2
|
14
|
共同立項、研究任務分擔、共同總結成果、論文合著
|
李殿榮、郭徐鵬/第1、第15
|
2017.10
|
2018.10
|
項目結題、代表性成果2、6、9
|
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本項目完成人及工作單位包括:李殿榮、穆建新、任軍榮、李永紅、王灝、陳文杰、張文學、李建廠、王京宏、韋世豪、曹永紅、王周禮、何振才、郭徐鵬(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栗茂騰(華中科技大學)。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的李殿榮、穆建新、任軍榮、李永紅、王灝等是一個優(yōu)秀的科研攻關團隊。在科研項目申報執(zhí)行、品種選育、專利申請、論文發(fā)表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合作關系。長期以來在甘藍型油菜特高含油量種質資源的創(chuàng)制、育種技術及機理研究,綠色高效油菜雜交劑SX-1的發(fā)明及其推廣應用,配套雜交制種機械裝備及集成技術的研發(fā)及應用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的合作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的栗茂騰研究員長期與我中心李殿榮研究團隊合作開展甘藍型油菜高含油量形成的分子機理和油分積累遺傳機制研究,以及油菜化學雜交劑SX-1作用機理研究等,共同在Scientific Reports和Frontiersin Plant Science等國外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
|
項目二十六
一、項目名稱:油菜綠色高效豐產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
二、提名等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提名者:陜西省科學技術廳
提名意見:
該項目屬于現代農業(yè)技術領域農學中油料種植方向的應用研究。
油菜是我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菜籽油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植物油之一,在鄉(xiāng)村振興和國家糧油安全中的戰(zhàn)略地位突出。該項目針對機械化程度低、化肥農藥投入過量、單產低導致比較效益差這一制約我省油菜產業(yè)綠色高效高質量發(fā)展和生態(tài)協(xié)同提升的關鍵問題,以豐產為基礎,綠色高效為目標,創(chuàng)新了陜西油菜綠色高效豐產理念,解析了油菜密植豐產栽培生理生態(tài)機理,篩選出適宜機械化生產的綠色油菜品種,研發(fā)出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和化肥農藥減施增效2項關鍵技術,創(chuàng)建了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新模式,并實現了技術標準化。項目具有原創(chuàng)性、前瞻性、實用性。
該項目揭示的規(guī)律、建立的理論方法對指導油菜產業(yè)應對機械化程度低、化肥農藥投入過量、單產低、比較效益差和實現綠色高效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研發(fā)的新技術、創(chuàng)建的新模式已在我省油菜主產區(qū)規(guī)?;瘧?,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三個創(chuàng)新性成果邏輯性、復制性、應用性強,為陜西油菜綠色高效高質量發(fā)展和生態(tài)協(xié)同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撐,推動了機械化栽培技術和植物營養(yǎng)學等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和技術進步。推薦2023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四、項目簡介
綠色高效豐產是油菜規(guī)?;a的發(fā)展方向,針對我省油菜綠色高效生產水平低導致比較效益差這一制約油菜產業(yè)綠色高效高質量發(fā)展和生態(tài)協(xié)同提升的關鍵問題,項目組基于陜西油菜兩個生態(tài)區(qū)的共性和區(qū)域問題,以油菜綠色高效豐產與環(huán)境友好協(xié)同發(fā)展為核心,豐產為基礎,綠色高效為目標,歷時7年,創(chuàng)新了陜西油菜綠色高效豐產理念,解析了油菜密植豐產栽培生理生態(tài)機理,篩選出適宜機械化生產的綠色油菜品種,研發(fā)出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和化肥農藥減施增效2項關鍵技術,創(chuàng)建了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新模式,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效益顯著,為陜西油菜綠色高效高質量發(fā)展和生態(tài)協(xié)同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撐。取得以下創(chuàng)新性成果:
1.解析了油菜密植豐產栽培生理生態(tài)機理,揭示了產能提升原理
通過對油菜葉片、角果和群體光合生理的系統(tǒng)觀測,發(fā)現花期葉片和灌漿成熟期角果的光合能力(光合面積和光合速率)對籽粒產量和含油量具有顯著影響,提出增大“庫”容量即油菜葉片數和角果數是豐產栽培的重要方向;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對連續(xù)10年選育的168個品種的產量及不同密度下產量和相關性狀分析,研究發(fā)現單株有效角果數對單株產量的貢獻最大,因此要選擇具有耐密性和更多有效角果數和分枝數的品種來綜合提高油菜產量;確定了豐產密度,解析了油菜單株和群體產量的限制因素和可提升的方向,為陜西油菜密植豐產栽培提供了理論依據。
2.研發(fā)出油菜綠色高效豐產3項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了產能提升途徑
?。?)篩選出綠色油菜品種,為油菜綠色高效生產提供了良種
針對油菜生產中化肥農藥投入過量,農業(yè)面源污染大,綠色品種缺乏等問題,優(yōu)選市場上推廣的具有抗根腫病或抗除草劑特性的優(yōu)質商品油菜品種,通過抗性鑒定,篩選出5個較強抗性的抗根腫病適宜品種,并優(yōu)化其栽培技術,減少了農藥施用量、降低了油菜根腫病防治和除草用工成本、提高了產量。通過5個主推品種不同施肥處理定位試驗,揭示了5個主推品種的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偏生產力和氮利用效率的年際變化規(guī)律,明確了不同氮效率品種差異的生理和農藝學特征,篩選出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氮高效油菜品種2個,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減少了化肥用量,為我省油菜綠色高效生產提供了綠色油菜品種。
?。?)破解了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難題,實現了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
為有效降低勞動力投入、實現油菜高效生產,綜合考慮陜西兩大油菜生態(tài)區(qū)輪作制度和生產實際,通過油菜生產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研究,集成研發(fā)出種肥異位同播一體化技術,實現了滅茬旋耕、開溝作畦(陜南)、定額施肥、精量直播、覆土一體化作業(yè);研發(fā)出油菜病蟲草無人機超低容量綠色綜合防控技術,實現了高效精準施肥噴藥,綠色低損;研發(fā)的機械化分段收獲技術,提高了油菜對天氣和機械的適應性,低損高效且騰茬早;并獲得相關技術的若干關鍵參數,創(chuàng)建了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技術體系;選型、改裝出適宜的多功能油菜精量直播機、割曬機、?袷巴蚜;?臺,實現了油菜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省工80%以上,創(chuàng)新了油菜生產和經營理念,為陜西油菜高效生產和轉型升級提供了科技支撐。
(3)創(chuàng)新了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為油菜綠色高效發(fā)展提供了新途徑
以化肥和農藥減施增效為核心,以突破減施途徑和創(chuàng)新減施產品與技術裝備為抓手,通過對油菜需肥規(guī)律、配方施肥以及其病蟲草發(fā)生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研究,探明了油菜專用緩釋肥、控失尿素、盾殼霉生物制劑的作用機制,并獲得油菜綠色防控技術的若干關鍵參數,明確了油菜氮肥優(yōu)化施用量, 制定了油菜化肥定額施用技術規(guī)程,創(chuàng)新了油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建立了陜南水旱輪作區(qū)和關中旱旱輪作區(qū)油菜化肥農藥減施綜合技術模式,實現了化肥農藥減量、油菜增效和環(huán)境友好協(xié)同發(fā)展。油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入選第四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2022)推介技術。
3.創(chuàng)建了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技術模式,提供了產能提升方案
以豐產為基礎,綠色高效為目標,種肥藥一體,品種農藝農機融合,采取密植豐產路徑和綠色品種+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技術+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綠色高效生產方式,創(chuàng)建了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技術模式,實現了陜西油菜綠色高效生產:省工、每畝用工1個以下(簡稱1);減量、肥藥減施25%(簡稱2);節(jié)本、畝生產成本350元左右(簡稱3);增產、畝產量400斤左右(簡稱4);增效、純收益500元以上(簡稱5)。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技術模式以陜西油菜主產區(qū)漢中、安康為重點應用示范區(qū)域,輻射帶動該技術在渭南、咸陽、寶雞等地油菜產區(qū)的廣泛應用,這一技術模式促進了陜西油菜生產、經營模式改變,提高了油菜生產機械化程度,實現了化肥農藥減量、油菜增效和環(huán)境友好協(xié)同發(fā)展,為油菜產業(yè)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陜西樣板。
立足國家糧油安全戰(zhàn)略需求、產業(yè)發(fā)展需求和農民需求,圍繞油菜綠色高效豐產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項目組發(fā)表高水平論文 18 篇,其中SCI收錄1篇;參加出版專著《油菜化肥農藥高效施用技術與集成模式》1部;授權國家專利4件(發(fā)明專利3件、實用新型專利1件);主導制定地方標準2項;培養(yǎng)畢業(yè)研究生1人;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集成技術入選陜西省2022年糧油生產主推技術。近三年,該成果在陜西油菜主產區(qū)應用效益顯著,體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五、客觀評價:(包括該項目科技成果鑒定意見、國內外對本項目研究成果的引用情況)
1.項目驗收意見
陜西省科技廳組織有關專家對主持完成的陜西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陜南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2017ZDXM-NY-007)“進行了會議驗收,認為篩選出3個適宜機械化生產的油菜品種;選型、改裝出適宜陜南油菜機械化生產的多功能油菜精量直播機、割曬機、撿拾脫粒機各1臺。建立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點3個,與人工作業(yè)相比作業(yè)成本降低80%以上,發(fā)表論文3篇,形成技術模式1套。
以周衛(wèi)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對承擔完成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 ”油菜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2018YFD0200900)課題”中部地區(qū)冬油菜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建立與示范(2018YFD0200904)“進行了會議驗收,認為研發(fā)完善了前茬秸稈覆蓋還田、根腫病綜合防控、農藥周年統(tǒng)籌施用等區(qū)域特色技術,并獲得關鍵參數;集成建立了漢江平原、豫南、陜南水稻-油菜輪作區(qū)和中部地區(qū)玉米-油菜輪作區(qū)冬油菜化肥農藥減施綜合技術模式,并在中部油菜主產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制定地方標準1項,發(fā)表論文14篇,參與出版專著1部。綜合技術模式示范推廣130.4萬畝,輻射應用262.7萬畝,化肥農藥分別平均減量30.9%和47.9%,化肥農學效率提高39.0%,農藥利用率提高10.6個百分點,油菜籽平均增產6.9%,平均每畝節(jié)本增收99元。為實現項目總體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
2.國內外同行評價
項目組成員先后受邀在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上作報告10余次。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和油菜化肥定額施用技術規(guī)程先后登記為應用類科技成果(批準登記號分別為612021Y0305、9612023Y1967),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集成技術入選陜西省 2022 年糧油生產主推技術【陜農便函〔2022〕286 號】和第三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2021)推介技術,油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入選第四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2022)大會推介技術。
先后主辦陜南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展示會暨研討會(2016)、油菜綠色高效高質量發(fā)展培訓觀摩會(2020)、擴油增效-油菜玉米輪作高產高效模式現場觀摩會(2022)、關中油菜機收減損提質增效觀摩會(2022)和第三屆(2021)、第四屆(2022)第五屆(2023)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等,共吸引了來自全國20余省份的1500余人參加。陜西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農林衛(wèi)視、《陜西日報》、《農業(yè)科技報》等主流媒體及重大活動對項目成果進行了展示和報道,對我國油菜產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產生了巨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3.獲得的相關知識產權
立足國家糧油安全戰(zhàn)略需求、產業(yè)發(fā)展需求和農民需求,圍繞油菜綠色高效豐產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項目組先后在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等發(fā)表高水平論文 18 篇,參加出版專著《油菜化肥農藥高效施用技術與集成模式》1部;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3件、實用新型專利1 件。主導制定陜西省糧油生產主推技術 1 項、地方標準2項。
六、應用情況
項目通過試驗研究與技術示范推廣相結合、技術培訓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的推廣路徑進行成果應用,主要與市縣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農機中心、種子管理站、專業(yè)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等緊密合作,在陜西油菜主產區(qū)建立示范點開展示范推廣與技術服務。制定陜西糧油生產主推技術1項、地方標準2項。篩選出的適宜機械化高效生產綠色油菜品種、研發(fā)的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和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在陜南、關中等地進行多年連續(xù)試驗示范與技術推廣應用,發(fā)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同時廣泛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與服務,通過舉辦研討會、觀摩會、培訓會,在農技人員及種植大戶中進行技術推廣,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直播、報紙等媒體資源宣傳和制定省、市級技術規(guī)程,極大地促進了技術的落地生效,擴大成果的應用規(guī)模,累計培訓技術人員和農民1.2萬余人次,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
七、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guī)范目錄(發(fā)明獎和進步獎填寫,限10條)
序號
|
知識產權類別
|
知識產權具體名稱
|
國家
(地區(qū))
|
授權號
|
授權日期
|
證書編號
|
權利人
|
發(fā)明人
|
1
|
標準規(guī)范
|
油菜化肥定額施用技術規(guī)程
|
中國
|
DB61/T 1549-2022
|
2022年7月27日
|
陜西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陜西省耕地質量與農業(yè)環(huán)境保護工作站、西安市質量與標準化研究院、楊凌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標準化研究推廣服務中心
|
楊建利、王春麗、張智、王遷、任軍榮、王周禮、穆建新、徐文華、何峰、王晨光、張莉、李晨光、王曉娥、鄭清芳、楊靜
|
2
|
標準規(guī)范
|
油菜硒菜薹 第 1 部分:栽培技術規(guī)程
|
中國
|
DB 6109/T 287—2022
|
2022年 7月1日
|
安康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
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fā)中心、安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漢陰縣綠源家庭農場有限公司、陜西安康天瑞塬生態(tài)農業(yè)有限公司、紫陽縣領東種養(yǎng)殖農民專業(yè)合作社
|
李成軍、王志榮、夏曾潤、張立君、晏艷、唐德新、頓小玲、朱庭強、陳瀟、田珩、胡松、李婉鈺、楊永宙、劉文、徐明妍、張旭、蔣曉琰、杜小平、卜賢盼、劉瑞紅
|
3
|
發(fā)明專利
|
一種測定植物角果光合特性的方法
|
中國
|
ZL 201510575604.3
|
2017年11月14日
|
2697261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王春麗,楊建利,海江波,陳文杰,趙小光,李建昌,張耀文
|
4
|
發(fā)明專利
|
一種檢測油菜角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方法
|
中國
|
ZL 2016 1 1100308.9
|
2019年7月30日
|
3473634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王春麗,劉景玲,梁宗鎖,陳潔,楊建利,王周禮
|
5
|
發(fā)明專利
|
一種春油菜高光效種質的篩選方法
|
中國
|
ZL 2019 1 0071361.8
|
2022年02月11日
|
4927395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趙小光、張耀文、陳文杰、趙興忠、王竹云、侯軍利、王麗萍、張新
|
6
|
實用新型專利
|
一種背負式精量播種器
|
中國
|
ZL 2015 2 0669163.9
|
2015年12月30日
|
4901718
|
楊建利
|
楊建利,王春麗,海江波,陳婷,平亞琴,王周禮,任軍榮
|
7
|
論文
|
Influence of leaf and silique photosynthesis on seeds yield and seeds oil quality of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
|
法國
|
doi.org/10.1016/j.eja.2015.12.008
|
2015年12月8日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王春麗 、海江波、楊建利、田建華、陳文杰、陳婷、羅紅波、王灝
|
8
|
論文
|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油菜性狀和產量關系研究
|
中國
|
Doi:1.7505/j.issn.1007-9084.2019.01.005
|
2019年2月5日
|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
西 北 農 林 科 技 大 學、 陜 西 省 雜 交 油 菜 研 究 中 心、中 國 科 學 院 水 利 部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所
|
毛 鑫、楊 建 利、 周 翔、 王 乃 江、 姬 祥 祥、 馮 浩、 何 建 強
|
9
|
著作
|
油菜化肥農藥高效施用技術與集成模式(長江中游油玉輪作和陜南稻油輪作部分)
|
中國
|
ISBN 978-7-109-28229-2
|
2021年6月1日
|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楊建利 、李永紅、王春麗 、張智 、李建廠、張振蘭、王美寧
|
10
|
論文
|
陜南地區(qū)冬油菜種植體系中的氮肥優(yōu)化施用量
|
中國
|
doi:10.19802/j.issn.1007-9084.2021246
|
2022年10月20日
|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
|
王小軍 、王春麗 、張智 、楊建利 、高亞軍
|
八、主要完成人情況
姓名
|
排名
|
行政/技術職稱
|
工作單位/完成單位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
|
楊建利
|
1
|
副研究員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項目主持人,提出總體思路與方案,主持項目實施和總結。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表現在創(chuàng)新性成果一、二、三。
|
王春麗
|
2
|
副研究員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表現在創(chuàng)新性成果一、二、三。
|
張智
|
3
|
副科長
/助理研究員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對本項目技術創(chuàng)造性貢獻表現在創(chuàng)新性成果二、三。
|
李成軍
|
4
|
副站長
/高級農藝師
|
安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
制定了安康市地方標準油菜硒菜薹 第一部分:栽培技術規(guī)程,參與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技術模式的效果評價、田間試驗和在安康市的示范。
|
何峰
|
5
|
高級農藝師
|
漢中市南鄭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
|
制定了陜西省地方標準油菜化肥定額施用技術規(guī)程,參與完成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和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效果評價、田間試驗和南鄭區(qū)示范。
|
張振蘭
|
6
|
助理研究員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篩選出5個較強抗性的抗根腫病適宜品種,研究提出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開展技術示范應用與推廣。
|
趙小光
|
7
|
助理研究員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參與完成冬油菜光合與產量和品質的關系及機理和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研究與應用。
|
何建強
|
8
|
教授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參與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油菜性狀和產量關系開展栽培生理生態(tài)機理。
|
王小軍
|
9
|
博士研究生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篩選出氮高效品種,研究提出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開展示范應用與推廣。
|
史莉娜
|
10
|
高級農藝師
|
漢中市農業(yè)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
|
參與完成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技術模式的效果評價、田間試驗和在漢中市的示范。
|
九、主要完成單位情況
單位名稱
|
排名
|
主要貢獻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
第一
|
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作為組織管理單位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科研信息咨詢、人員保障、資金、試驗基地、儀器設備和設施,田間示范應用等必要條件,為項目的申報、驗收、成果材料撰寫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對本成果科技創(chuàng)新和推廣應用情況主要貢獻為:創(chuàng)新了陜西油菜綠色高效豐產理念,解析了油菜密植豐產栽培生理生態(tài)機理,篩選出適宜機械化生產的綠色油菜品種,研發(fā)出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和化肥農藥減施增效2項關鍵技術,創(chuàng)建了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新模式,并進行大面積示范應用。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第二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項目第二完成單位,主要協(xié)助第一完成單位,參與完成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油菜性狀和產量關系開展栽培生理生態(tài)機理研究和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研究。
|
安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
第三
|
安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作為項目第三完成單位,主要協(xié)助第一完成單位,制定了安康市地方標準《油菜硒菜薹 第一部分:栽培技術規(guī)程》,參與完成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及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技術模式的效果評價、田間試驗,在安康市開展相關新技術、新模式的示范、推廣應用和培訓等工作。
|
漢中市農業(yè)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
|
第四
|
漢中市農業(yè)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作為項目第四完成單位,主要協(xié)助第一完成單位,參與完成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及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技術模式的效果評價、田間試驗,在漢中市開展相關新技術、新模式的示范、推廣應用和培訓等工作。
|
十、完成人合作關系情況
完成人合作關系情況表
|
||||||
序號
|
合作
方式
|
合作者
/項目排名
|
合作起始時間
|
合作完成時間
|
合作成果
|
證明材料
|
1
|
共同制定標準規(guī)范
|
楊建利/1
王春麗/2
張智/3
何峰/5
|
2018.01.01
|
2022.06.27
|
油菜化肥定額施用技術規(guī)程
|
附件1-1-1
附件2-1-1
附件2-1-14
|
2
|
知識產權
|
楊建利/1
王春麗/2
趙小光/7
|
2014.01.01
|
2017.11.14
|
一種測定植物角果光合特性的方法
|
附件1-1-3
附件2-1-3
|
3
|
共同知識產權
|
楊建利/1
王春麗/2
|
2014.01.01
|
2017.12.30
|
一種檢測油菜角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方法、
一種背負式精量播種器
|
附件2-2-1
附件2-2-3
|
4
|
論文合著
|
楊建利/1
王春麗/2
|
2014.01.01
|
2017.01.01
|
Influence of leaf and silique photosynthesis on seeds yield and seeds oil quality of oilseedrape (Brassica napus L.)
|
附件2-2-4
|
5
|
論文合著
|
楊建利/1
何建強/8
|
2018.01.01
|
2020.12.30
|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油菜性狀和產量關系研究
|
附件2-2-5
|
6
|
著作合著
|
楊建利/1
王春麗/2
張智/3
張振蘭/6
|
2018.01.01
|
2020.12.30
|
油菜化肥農藥高效施用技術與集成模式
|
附件2-1-1
附件2-2-6
|
7
|
論文合著
|
楊建利/1
王春麗/2
張智/3
王小軍/9
|
2018.01.01
|
2020.12.30
|
陜南地區(qū)冬油菜種植體系中的氮肥優(yōu)化施用量
|
附件2-1-1
附件2-1-5
附件2-1-6
附件2-2-7
|
8
|
共同
立項
|
楊建利/1
李成軍/4
史莉娜/10
|
2020.01.01
|
2022.12.31
|
油菜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集成與應用
|
附件2-1-4
附件2-1-5
附件2-1-6
附件2-1-16
|
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限1000字)
本項目完成人及工作單位包括:楊建利、王春麗、張智、張振蘭、趙小光(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成軍(安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何峰(漢中市南鄭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何建強、王小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史莉娜(漢中市農業(yè)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
楊建利負責項目總體設計、實施方案制定及任務分工落實。王春麗、張智、李成軍、何峰、張振蘭、趙小光、何建強、王小軍、史莉娜以分工協(xié)作方式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技術研發(fā)、試驗示范及推廣應用工作。
楊建利與王春麗、張智通過共同立項、論文合著、專著合著、共同知識產權、共同參與制定標準規(guī)范,圍繞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綠色高效生產“12345”集成技術等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推廣與應用;與李成軍、史莉娜通過共同立項、產業(yè)合作,圍繞油菜綠色高效生產“12345”集成技術等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推廣應用;與何峰通過共同參與制定標準規(guī)范、產業(yè)合作,圍繞油菜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和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效果評價、田間試驗和示范等開展合作研究;與張振蘭通過共同立項、專著合著,圍繞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推廣與應用;與王小軍通過共同立項、論文合著,圍繞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推廣與應用;與何建強通過共同立項、論文合著,圍繞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油菜性狀和產量關系開展栽培生理生態(tài)機理合作研究。
王春麗與楊建利、趙小光通過共同立項、共同知識產權,圍繞冬油菜光合與產量和品質的關系及機理開展合作研究。
|
原文鏈接:https://kjt.shaanxi.gov.cn/kjzx/tzgg/311201.html
2023年陜西省科技廳擬提名科學技術獎項目(人選).docx
本文由食品伙伴網食品資訊中心編輯,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取得授權后轉載,請聯系news@foodma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