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科院張友軍研究員團隊在Cell旗下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The Innovation(IF=33.2)發(fā)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 midgut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loop favors an insect host to withstand a bacterial pathogen”。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一個中腸轉錄調控環(huán)作為關鍵“調控護盾”協(xié)助小菜蛾對Bt殺蟲蛋白進化產生高抗性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為昆蟲Bt抗性分子機制闡明提供全新的視角,對田間Bt抗性分子監(jiān)測和抗性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蘇云金芽胞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簡稱Bt)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昆蟲病原細菌,它能產生多種Cry和Vip類殺蟲蛋白,從而高效特異的殺死多種農業(yè)害蟲而對人畜環(huán)境安全無害?;贐t殺蟲蛋白的殺蟲活性研發(fā)的Bt生物殺蟲劑已經成為全球用量最大的微生物殺蟲劑,而轉Bt殺蟲蛋白基因的抗蟲作物也已經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廣泛種植,并取得了空前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效益。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一種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重大害蟲,每年危害導致世界經濟損失高達40-50億美元。同時,小菜蛾也是第一個被報道在田間對Bt生物殺蟲劑進化產生高抗性的農業(yè)害蟲,是研究害蟲Bt抗性機制的理想材料。張友軍團隊長期從事小菜蛾對Bt生物殺蟲劑進化產生抗藥性的分子機制研究,在該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學術貢獻。團隊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昆蟲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和蛻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含量協(xié)同升高可以激活MAPK信號途徑反式調控不同中腸基因差異表達,使小菜蛾在維持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前提下對Bt進化產生完美的高抗性。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fā)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2022)、PNAS(2023)、Advanced Science(2024)、PLoS Pathogens(2021)、BMC Biology(2022)和PLoS Genetics(2015,2022)等國際著名SCI期刊上,研究成果相繼入選了農業(yè)農村部評選的“2021年中國農業(yè)科學十大進展”,并榮獲了“國際無脊椎動物病理學會2023年度最佳影響力獎(2023 SIP Impact Award)”。
本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轉錄組學和分子生物學鑒定到在小菜蛾Bt抗性種群中顯著高表達的功能miRNA (miR-8545)。而且,miR-8545靶向一個全新的小菜蛾中腸20E降解酶基因—葡萄糖脫氫酶(Glucose dehydrogenase, PxGLD)基因,它通過降低PxGLD基因mRNA的穩(wěn)定性抑制該基因表達。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miR-8545基因啟動子區(qū)能夠與一個轉錄抑制子PxDfd結合,PxDfd表達水平的降低導致miR-8545表達量增加,從而抑制PxGLD基因的表達,進而引起昆蟲體內20E含量顯著升高。更有趣的是,為了避免20E的過度生產,Bt抗性小菜蛾20E含量升高可以通過反饋調節(jié)抑制PxDfd基因表達,使20E含量不過量升高,從而確保小菜蛾中腸細胞中20E的內穩(wěn)態(tài),最終形成了一個由前饋調節(jié)和反饋調節(jié)組成的中腸轉錄調控環(huán)作為“免疫護盾”誘導20E含量適度升高,從而激活下游MAPK信號途徑介導到中腸基因差異表達的反式調控機制,最終使小菜蛾在維持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前提下進化產生完美的Bt抗性表型。本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明確了表觀遺傳聯(lián)合轉錄調控形成的中腸轉錄調控環(huán)介導小菜蛾Bt抗性的分子機制。研究結果對于田間害蟲Bt抗性監(jiān)測預警和綜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所郭兆將研究員、朱流紅博士后、程周強博士、董麗娜博士、郭樂博士后(已出站,現(xiàn)為華中農業(yè)大學副教授)、白楊博士后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郭兆將研究員和張友軍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等資助。
原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4)00113-9#%20
![](http://unionsn.com/file/image/newsad202104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