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以為,做進口休閑食品是很容易的:不知道哪些產(chǎn)品好賣、選哪些產(chǎn)品,就參考別人的,看看淘寶的就行了。踩著別人的腳印固然不容易出錯,但就只能賣些大路貨色,永遠跟在別人身后,爭搶那本來就“余額不足”的市場。
事實上,進口休閑食品的選品并沒有那么簡單,需要考慮的因素多而雜。因此,9月廣州進口食品展(FOOD2CHINA EXPO)組委會根據(jù)一些進口休閑食品展商的經(jīng)驗進行整理匯編,并和大家進行分享,相互學習。
味道當先,抓對胃口
首先,選品需要考慮消費者的口味。艾瑞咨詢《2019年中國進口食品消費白皮書》指出,在中國居民購買食品時重點關注的因素里,除安全性和品質以外,就是口味。在受訪對象里,超過37%的消費者非常注重食品的味道。
因此東南亞國家和亞洲國家生產(chǎn)的休閑食品特別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原因顯而易見——因為口味相接近,都喜歡口味陳雜而多變,如酸酸甜甜或咸中有甜、甜中有辣、辣中帶麻等等。
而這和西方人的口味就相去甚遠了,西方消費者的口味通常都較為單一,要么甜、要么咸,而且味道濃郁。自然地,那些由歐美國家生產(chǎn)的休閑零食,或許就不那么符合國人的胃口了。有不少經(jīng)銷商反映,從歐美地區(qū)進口到中國的糖果、巧克力和糕餅等食品,中國消費者總是覺得“太甜”。
此外,在不同省份地區(qū)的消費者又有各自喜愛的口味。因此,在選品時就需要考慮面向的是哪個地區(qū)市場的消費者,他們喜歡吃什么口味。
由Mob研究院發(fā)布的《2019休閑零食行業(yè)深度解讀》指出,在口味上,廣東消費者偏好清淡,不喜歡甜膩和咸口,但北京和上海的消費者對這兩個口味都能接受;而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則容易接受辣味。
所以選品時要投其所好,才有可能賣得更好。
不易撼動的慣性認知
其次,還需要考慮消費者的認知。
經(jīng)過多年的消費者教育,加上長期的耳濡目染,消費者對一些特定的進口休閑食品已形成一種近乎慣性的認知,這種認知不容易發(fā)生改變,因此在選品的時候,需要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
比如談起巧克力,消費者腦海中立馬浮現(xiàn)的會是歐洲國家生產(chǎn)的巧克力,尤其是瑞士、比利時、德國和意大利這幾個國家的巧克力,因為在超市和大賣場里常見的瑞士蓮、吉利蓮、費列羅和三角牌等巧克力就產(chǎn)自這些國家。加上歐洲有著深遠的巧克力文化淵源,會讓人感覺更為地道。因此,若拿亞洲或東南亞國家的進口巧克力去說服消費者,或許并不容易。
同樣,人們喜歡吃東南亞國家的水果,也經(jīng)常購買產(chǎn)自東南亞國家的水果干,比如榴蓮干、菠蘿蜜干、香蕉干和其它綜合果干等等,他們對這些產(chǎn)品也更為熟悉。因此,如果向他們銷售其它國家地區(qū)生產(chǎn)的水果干,或許就達不到同樣的效果。
性價比是必須的
此外,價格也是重要的考量。消費者對零食的價格敏感度較高。
由于零食并非正餐,非必需品,因此人們在零食的開銷上會比較靈活,比如在商場大促或者線上特賣的時候集中囤貨,但平時不一定買得多。而對于同品類零食的選擇,若非知名度高或味道出類拔萃的,消費者們會傾向選擇更便宜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東南亞國家的進口餅干比發(fā)達國家的更受歡迎,除了味道不錯,還因為其售價和國產(chǎn)餅干相差不遠。加上有“進口”的加持,就讓消費者感覺“更劃算”。
另一方面,這也和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有莫大關系。消費者們對不同食品有著不一樣的價格預期,比如他們愿意花上大幾百,甚至上千元購買紅酒和茶葉,卻不大可能花上同樣的價格去購買高端巧克力。
也就是說,像巧克力等休閑食品在他們的心中不應當屬于“高檔消費”。哪怕他們購買休閑食品的頻次再密,客單價也不可能很高。因此選品時需要把休閑食品的性比價也考慮進去。
人靠衣裝,食品靠包裝
而在食品包裝上,國內消費者依舊注重形式,因此進口休閑食品的包裝應當符合他們的審美和要求,而不能過于簡陋粗鄙。
雖然近年來,為響應環(huán)保訴求,食品包裝都在逐漸簡化,但國內消費者對這種“簡化”是有底線的。如果把包裝設計完全剔除,他們是無法接受的。
而且,國內消費者對包裝的期望值仍然較高。即使不是出于送禮的需要,大部分年輕消費者也依舊奉行“顏值即正義”。因此那些包裝顏色鮮艷、設計獨特或新奇的進口休閑食品就特別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這不難理解,試想如果一個食品的包裝檔次太Low,都不能勾起你吃的欲望,你又如何指望它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呢?
關于進口來源國的碎碎念
除了以上三點,選品時還需要考慮進口來源國的一些因素,比如它對市場、對經(jīng)銷商的態(tài)度,以及它與中國之間的關系。
在這方面,一位從事進口食品經(jīng)營多年的資深展商分享了自己的經(jīng)驗。他認為,不同國家的廠家對市場的態(tài)度,與其國家的性格有相似之處。
比如日本廠家比較低調、不敢冒風險,賣貨思維比較突出,但其產(chǎn)品一般較精良,且精益求精;
韓國廠家則急功近利,完全以銷售為導向,待市場做起來后,經(jīng)常更換進口商和經(jīng)銷商,過河拆橋的事干得比較多;
臺灣廠家對經(jīng)銷商的市場覆蓋度要求比較高、銷量指標高以致渠道價格戰(zhàn)非常嚴重,容易傷害經(jīng)銷商及進口商利益;
而歐美廠家對市場一般無掌控,畢竟產(chǎn)品到國內周期較長,除非廠家自己在中國成立公司開拓市場,否則通常不會輕易更換進口商。
在價格成本方面,東南亞廠家的進口商價盤比和政策都比較穩(wěn)定,而且受益于“東盟協(xié)定”,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食品進入中國市場,關稅優(yōu)惠大,甚至降為零,加上當?shù)赝恋爻杀竞腿斯こ杀据^低,因此在價格上擁有難以匹敵的優(yōu)勢。
但相較之下,日本廠家的產(chǎn)品就有可能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而不利于國內銷售。
綜上,做好進口休閑食品的選品工作,就需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fā),考慮他們喜歡的口味和對食品認知的慣性思維,還有價格——性價比必不可少,以及一些細節(jié)的問題,比如休閑食品的包裝是否吸引,進口來源國對中國市場和其經(jīng)銷商的態(tài)度,還有兩國之間的關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