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紹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都市農(nóng)業(yè)研究所植物與人體健康機理創(chuàng)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甘人友博士與上海交通大學農(nóng)業(yè)與生物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方亞鵬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農(nóng)業(yè)與生物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研究生葛姣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食品top期刊《Food Hydrocolloids》(中科院JCR一區(qū),影響因子7.053)上發(fā)表題為“Physicochemical and pH-dependent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isolated from eight traditional Chinese beans”的研究性文章。
以大豆蛋白(SPI)和豌豆蛋白(PPI)作為對照,探討綠豆蛋白(MPI)、黑豆蛋白(BPI)、紅豆蛋白(API)、赤小豆蛋白(RPI)、黑蕓豆蛋白(BKPI)、奶花蕓豆蛋白(SKPI)、鷹嘴豆蛋白(CPI)和豇豆蛋白(CPPI)在pH 3.0、5.0、7.0和9.0下的表面特性(包括表面電荷、表面疏水性和表面張力)和功能特性(包括蛋白溶解度、吸水/吸油能力、泡沫能力和泡沫穩(wěn)定性、乳化能力和乳化穩(wěn)定性以及蛋白的最小凝膠能力)。同時還研究了這些蛋白質(zhì)的一些理化特性,包括氨基酸組成和蛋白質(zhì)色澤特征。研究結(jié)果表明,相比于其他豆類蛋白,紅豆蛋白、赤小豆蛋白、黑蕓豆蛋白、奶花蕓豆蛋白和豇豆蛋白具有較優(yōu)的氨基酸組成和蛋白質(zhì)消化特性;黑蕓豆蛋白和奶花蕓豆蛋白的色澤白度值最高,而豇豆蛋白的白度值最低;對所有的蛋白質(zhì)來講,它們在pH 3.0具有最高的表面疏水性,其次是在pH 7.0和pH 9.0,而它們最高的表面張力值是在pH 5.0,其次是pH 3.0。相比于其他蛋白來講,盡管黑蕓豆蛋白和奶花蕓豆蛋白的溶解度較低,但它們卻可以更有效的降低表面張力。另外,8種傳統(tǒng)豆類蛋白具有相似的乳化能力指數(shù),豇豆蛋白具有較好的吸水和吸油能力,而紅豆蛋白、赤小豆蛋白、黑蕓豆蛋白和奶花蕓豆蛋白呈現(xiàn)優(yōu)良的泡沫能力和泡沫穩(wěn)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綠豆蛋白(8%)、黑蕓豆蛋白(4%)、奶花蕓豆蛋白(4%)和豇豆蛋白(6%)在pH 3.0下的最小凝膠濃度是遠低于其他蛋白的(12%)??偟膩碇v,黑蕓豆蛋白和奶花蕓豆蛋白不僅具有良好的營養(yǎng)價值,同時還具有大部分優(yōu)良的功能特性(除吸水和吸油特性外),它們是非常有前景的豆科類植物蛋白,可以有效用于大豆蛋白和豌豆蛋白的替代,以及用做植物基蛋白肉的原料,開發(fā)各種植物基蛋白肉。
參考文獻:
Jiao Ge, Cui-Xia Sun, Analucia Mata, Harold Corke, Ren-You Gan*, and Yapeng Fang* (2021)。 Physicochemical and pH-dependent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isolated from eight traditional Chinese beans. Food Hydrocolloids , 112, 106288.
https://doi.org/10.1016/j.foodhyd.2020.106288